科學家針對世界河流狀況拉警報

By: 
Peter Bosshard

NASA
污染、建水壩、農業等人類行為皆會衝擊河流,放諸天下皆準。9 月29日,一個由國際科學家所組成的團隊發表了有史以來第一篇探討這些衝擊的總體評論。他們的研究結果看起來不太漂亮:因為人類的用水安全及生物多樣性遭受嚴重威脅,世界上近80%人口所賴以維生的河流也深受其害。在歐洲與美國,儘管已挹注幾十億元的投資,河流生態系受到的威脅卻特別嚴重。好消息是,聰明又划算的解決方法是有的。繼續讀下去吧!

由Charles Vörösmarty和Peter McIntyre兩位教授主導,與美國、澳洲、瑞士、香港的科學家合作,所共同完成的這篇總體評論中,作者們分析了23種不同的壓力係數並將它們併為兩個累積指標,其一用來檢視人類用水安全,另者則用於生物多樣性。這篇評論剛發表在『自然』期刊,是第一次有系統地探討人類資源使用及生態系保護情形對於「水」部門的影響。

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群發現「一個全球性的河流惡化症狀」,嚴重威脅人類用水安全與生物多樣性。他們發現,全球有48億人(也就是世界上近80%的人口)居住在人類用水安全與河川系統生物多樣性遭受重大威脅的區域,包括大部分的美國、歐洲以及很高比例的中亞地區、中東、印度次大陸、中國東部(如下圖所示)

Threats to river biodiversity and human water security
Threats to river biodiversity and human water security
Nature
研究團隊也發現全球65%的河川逕流裡的生物多樣性面臨中、高度消失的危機;估計至少有1到2萬的淡水物種已經絕種或瀕臨絕種。從下面的圖示可以看出,水資源開發與污染是人類用水安全與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威脅。在水資源開發的規準裡,水壩的興建、河川的破碎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因素,而抽取河水則是人類用水安全的主要威脅。

 截至目前為止,工業化國家一直依賴所費不貲的科技來治療河流惡化的症狀,但卻不保護資源。作者群發現,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對降低潛在的威脅來說無關痛癢,反而在工業國家製造一種安全的假象,且在發展中國家造成人民無水可用,威脅到民眾安全。」

發展中國家無法負擔工業國家所用的方法,工業國家採用的方法也並非最好的。研究團隊所揭櫫最重要的一點是,「比起出了問題才才解決,確定河流沒有出毛病乃是更划算的方法。整合經濟與生態兩種目標的水壩操作規則,例如:流域的保護、洪氾區的維護等整合式水資源管理概念就提供了此類的防範方法。

Factors of water stress
Factors of water stress
Nature 

作者表示:

「發展中國家有人類居住的地方已經有基本設施,用來確保安全的用水,但是需要重整這些設施,才能保持生物多樣性,並繼續供水給人使用。在整個發展中世界,開始提供安全的用水,且維持生物多樣性,是項雙重挑戰。而整合性的水資源管理正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也可以確切的平衡人類與自然界的需求。」


Peter McIntyre是麥迪遜大學的動物學家,同時為本篇評論主要作者之一,他指出:

「已開發國家已經學到慘痛教訓,這些教訓是他山之石,除了讓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政府和計畫者不至重蹈覆轍,更可協助其試驗新的策略來促進安全供水、保持生物多樣性。與其將數十億的金錢投入昂貴的補救科技,不如採用類似保護流域的策略,不但可以減少飲用水處理成本,維護洪氾區達防洪之效,也可以增進鄉村生計。這些好處只是其中三項而已。」

具有霸權的機構,其中也包括世界銀行,仍舊建議發展中國家遵循工業化國家的方法,用昂貴、工程第一的方法開發水部門。但,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實證研究顯示維護生物多樣性來滿足水資源需求,遠比傳統的工程方法更划算。

Peter Bosshard是國際河流的政策主任。

前往他的部落格:www.internationalrivers.org/en/blog/peter-bosshard

譯者:辜以舒
校訂:鍾昀臻

美濃愛鄉協進會